【疫情減壓】乘傳統舢舨遊香港仔避風塘 結業珍寶海鮮舫打卡遊
發布時間: 2020/10/09 12:41
最後更新: 2020/10/09 12:42
作為早期漁港,香港仔實在有太多說不盡的漁村故事。90後男生Lawrence於去年6月成立「香港仔浪遊漁港1773」,以傳統的舢舨帶民眾遊走港島南區的一帶地標如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珍寶海鮮舫等,最後到住家艇參觀昔日漁民生活,歎碗艇仔粉可說是滋味的終結,周末半天遊最是理想。
「香港仔浪遊漁港1773」由Lawrence 5位友人合資經營,他表示香港常被形容為文化沙漠,很多傳統及文化都慢慢流失。「成立此活動的主要原因是想保育及傳承香港獨特的漁港/漁民文化。如果沒有了這個平台讓我們講漁民的故事,這些歷史隨之而成為絕響。」
Lawrence說香港是由一個小漁村慢慢發展為現在的國際金融中心,而香港仔便是香港的發源地,
當年的海港停泊著多不勝數的漁船及住家艇,由於漁民及水上人都很少上陸地,他們在海上形成了自己的小社區,擁有自己的習俗文化,兼有守望相助的精神。
香港當年的漁獲會批發到日本,美國,歐洲等等地方。但隨著漁業式微,漁民慢慢變老,年輕的一代也不會入行,其文化不被傳承,就被遺忘。
作為90後,Lawrence 說成立時的困難主要是如何搜集展品,及fact check錄音故事的準確性。行程中參觀的一艘住家艇,確是其拍檔的漁民父母留下來的,他們購下後就重新裝修,張羅各漁民的用具後就對外開放。
從小漁港 見證漁業興衰
觀光舢舨在香港仔海濱公園出發,船最多可容納10人,每位乘客配備語音導賞器,邊看景點邊聽講解,以明瞭香港仔的發展變遷。
乘著舢舨,首半小時可認識眾多地標,如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珍寶海鮮舫、廠船等。香港開埠初期,為開拓航運事業,需要很多碼頭及船塢以容納更多船隻。香港仔海旁曾有一個香港仔黃埔船塢,為建造及修理船隻的地方。船塢於1857年落成後,海邊遂發展成一眾船廠群,見證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舉世聞名港口的里程碑。
唯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土地價格開始上升,地產成為新興的商業活動,港島南區亦慢慢發展成現代工商業及住宅進駐的理想地點,相反造船及修船業則漸走下坡。1971年有過百年歷史的香港仔黃埔船塢拆卸,之後香港仔海旁進行填海工程,發展成現在的香港仔中心。
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 供應全港7成海鮮
沿著海濱公園一直航駛,就到了有「香港築地」之稱的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地方足有兩個足球場般大。它建於1950年,是全港歷史最悠久最繁忙的魚市場,我們食到的海鮮,有7成均於此供應。
香港漁業全盛期的60年代有超過1萬艘漁船,香港仔是漁民社區,當時有2,000多艘漁船穿梭往來,景況熱鬧。但隨著社會環境和行業結構的改變,加上填海基建、休漁期及禁止拖網捕魚等措施出現,令漁獲大減,亦令漁業式微。
另一亮點自然是珍寶海鮮舫,疫情下它黯然結業,殊為可惜。這水上餐廳由右邊是太白海鮮舫,與左邊是珍寶海鮮舫組成,以傳統皇宮裝修吸引中外名人光顧,由《龍爭虎鬥》到《食神》,成為老外眼中充滿東方色彩的「獵奇式」食肆。雖然它已結業,但乘舢舨仍可近距離觀賞它的金漆龍雕,簷櫓瓦頂的風采,也是難得之極。
參觀住家艇 登船歎艇仔粉
行程會以參觀水上人之家,即住家艇為尾站。由 60年代起,漁家如非必要不會開動,讓它浮在水面,男人會出海捕魚,女的會留在家庭照顧老人及小孩,或晾曬鹹魚、蝦乾和魷魚。
但由於避風塘水流緩慢,衛生情況比較差,而且不少小孩會因失足墮海死亡,漁民亦常遇到風災火劫的威脅,適逢港英政府在1961年推出廉租屋計劃,鼓勵漁民遷徙岸上,以改善居住環境。
據悉漁民開始時不願上,因害怕被吊銷魚牌,從此失去謀生能力,但 其後1977年及1986年香港仔經歷兩次嚴重火災,分別有 60至250艘漁船被焚,很多漁民無家可歸,船上的財物亦付諸一炬, 加上漁民在北部灣作業,途中或會經歷越南武裝漁船的攻擊,四海為家的漁民才決定上樓定居。
住家艇約10至15米長,走入內有他們的寢室、炊具爐頭等設施,並有各式漁家傳統的禮儀,如新婚用具、藤製枕頭和藤蓆等,盡見船民風俗。
在住家艇,自然不能不嚐馳名的艇仔粉的湯底用大地魚熬製,餸菜就有叉燒、切雞、魚片等材料,其實就是雜錦麵,最後放灑一點惹味的胡椒粉、甜豉油及蔥花調味。
據知目前共有兩間提供艇仔粉的艇家,分別是流叔及肥仔。記者個多月試過「流叔版」,發現材料比肥仔的稍多,唯味精略重,反而肥仔艇仔粉湯底有魚味,涵料則較少,可說各擅勝場。
收費︰普通門票成人$158、小童及長者 $132
午餐門票(包艇仔粉) - 成人 $198、小童及長者 $172
電話︰2368 7000/ 6211 6782
註︰需於最少 24 小時前預約
撰文︰馮柏偉